(1)什麼是利率
利率又稱利息率。利率的產生是因為借款人延遲消費而將金錢借給借款人所得到的回報。基本上利率是調整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於控制投資、通貨膨脹、以及失業率等等。
利率產生的概念包含以下:
A.延遲消費:基本上人對於現時的消費物品比未來的消費物品有更大的偏好(也就是你寧願買一個你現在看的到的商品也不願意買一個只有概念但摸不太到的東西),而因為放款人的延遲消費的犧牲理論上要從借款人中得到正報酬才合理。
B.預期的通膨:大部分的經濟體會有通貨膨脹的問題,因此放款人將錢借給借款人需要冒的風險就是未來環款時數值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後不保值,故需要藉由利率來作為證補償。
C.代替型投資:針對放款人本身的機會成本(及投資的機會和時間成本),借款人必須要負擔放款人的投報率風險並與其他的投資者競爭。
D.投資風險:借款人隨時會跑路,所以定期收去故定利率費用已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
E.流動性偏好:放款人傾向現時現金流或資源的交易而不是用時間漸漸取回金錢,利率就是一種有效的補償作用。
(參考文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7%8E%87)
簡單的來說,利率的設立目標就是要讓放款人願意把錢掏出來給借款人的一種行為。基於人的心理,要能讓放款人把錢拿出來最主要就是要保證他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有更多的錢回給他,所以利率才會有設置的目的。而在此概念之後,才是解決通貨膨脹、投資市場和失業率的問題。
(2)利率是誰在調整
利率政策主要是以中央銀行進行調整,制定標準的依據是貨幣政策目標、市場資金供需關係。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例,其利率政策主要包含以下:
A.調整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基準利率表示是特定市場所有利率的參考標準,一般講的升息降息就是在調整這個。其必須要具備市場化、基礎性和傳遞性。以下對這三種特性來做討論:
i.市場化:簡單來說就是要以市場供需行為來反應這個利率,也就是基礎利率會具有反應市場供需的能力。
ii.基礎性:就是所有的利率策略包含投資成本、融資成本等等,都必須要以此為基礎來做制定。
iii.傳遞性:就是基礎利率的調整要能快速反應到所有金融市場和其商品價格上。
因此一個強勢貨幣的基礎利率調整更是所有投資行為的關鍵,也因此2015年9月預計的美國升息會是所有投資市場關注的焦點。
B.調整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
C.制定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浮動範圍
D.制定相關政策對各類利率結構和調整排程:就是分段持續性的升息或降息。
(3)利率、債券和股票投資市場的關係
所有的投資就是以一個把錢變比較多為前題目的進行的過程。因此可以把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去討論:
A.升息的狀況:
對於股市而言,假設在沒有調整利率的狀況之下為2%的利率,而股市操作中該投資者有把握進行到7%的報酬率,因為會有3倍以上的獲利所以投資者就會進行股票投資而非進行存款。而當國家進行升息時,假設提高利率到8%,該投資者只要把錢放在銀行裡就可以贏過投資股票市場的報酬率,因此投資市場的熱錢就會撤離股市。
而對於債市而言,一般購買公債有所為的期約(多久可以把公債所有權賣掉)和票面利率(就是把錢給公債單位你一年可獲得的利息),一般投資人就會去考量這些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若期約已滿而國家升息後利率水準又高於公債票面利率,投資者也會因此把錢放到銀行存款以獲取利息。
因此利率和債市、股市而言其實比沒有存在特別的正關聯或是負關聯,而是預期投資人的心理而產生的某種結果性的預測。
B.降息的狀況:其邏輯推理就和升息相反。
(3)股票市場外資動向和利率之間的關係:
就股票市場中,法人外資所代表的中長期的投資操作。外資購買股票需要將他們得前轉換成該市場的現金,因此就會有所為匯率和利率的問題。因此我們進行以下的討論:
A.升息:
如果該市場升息,對於外資而言需比較升息後之利率和其股票投資之報酬率之間的比較,通常股票外資不會直接把資金換成該市場的貨幣後就賺存款利息,因為外資基金的投資操作傾向非常大的波動幅度已達到快速的投資報酬率(這是要演給基金投資人看的)。因此股票法人外資與利率調整之間的關係只在於利率調整後股票市場是否有持續熱絡維持買氣,而不在於存款的利息獲利考量。舉2015年9月美國要升息的狀況,非常有可能外資會從美國撤出,由於美國股市的投資人多數傾向將資金放到銀行而非股市,美國外資一定會去尋找更大投資報酬率的市場進行投資。
B.降息:
降息的目的就是吸引外資到該國的投資市場進行投資,其優勢在於相關利率成本的連鎖性降低,故可以達到刺激股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