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報導在評估投資策略時,都參考每一個月所公告的營收數字。

但是單從過往的平均營收是不足以預估未來營收的增減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市場本質和供需的問題。

因此,你必要有一個理論的營收理論來評估。

 

內含價值的分析障礙,主要來自於以下:

 

(1)數據不足或是不正確。

這部分其實有點潛規則,就是一個財務報表上的數字不能反映出一間公司的真正營運狀況。

但其實際數字上的破綻對於一個分析師是有必要的,若有發現刻意的隱瞞,你應該要求特定公司提供真正的數據。

若無法,則代表這間公司在資料公布上你必須要有心理準備。

 

(2)未來的不確定性。

未來市場本來就會具有不確定性,價值型投資者所發展出來的策略本來就必須要建立所謂"一般正常狀況"下,因此產生以下兩種假設:

a.過往的績效是可以給我們預估未來企業狀況

b.具有穩定業務的企業,本質上會比業務變數大的企業,運用內含價值的評估會更有保障。

也就是說,對於價值型投資者在"內含價值"上的評估,是建立在"穩定"的預期報酬上,是十分有邏輯的投資概念,也非常適合一般的散戶投資。

 

(3)市場的非理性行為

在市場的非理性行為來自於人性,而人性是表現在股票的"價格" 上。

某種層面來說,股票的獲利是來自於市場的非理性行為,也就是價格和內含價值的差距(當然分析錯誤就會變成負債)。

因此對於價值型投資者,你必須要能確切的分別出"市場價格"和"內含價值"的區別性。

 

市場價格:就是所謂的投資者非理性行為下的產物,其中包含所謂的心理和供需問題所產生的結果。

內含價值:由企業財務數據所分析出來的合理價值,乃將股票作為企業有價值的轉換而分析出來的數值標準。

而這邊所延伸出來的概念,就是"價值調整速度",這個參數會嚴重影響到我們所分析出的風險。

 

首先我們要知道,內含價值的評估數值會不斷的變動,

因此如果價值調整速度在可接受範圍,這個內含價值的評估數值基本上不會短期內變化太多。

這樣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安全範圍是我們的掌控之間,也就代表回有可以掌握的價差可以獲利。

但是,如果價值調整速度太慢,整整延伸了一年,這樣就會非常的危險

理由是該企業的內含價值可能就在這一年間有所變動,此變動就會使得價格和價值並非我們所能控制。

這邊產生的風險的處理方式為以下:

a.掌握最迅速的數據。數據你能拿到一季的,就不要拿一年的。可以的話,每天的成交數據會是你分析的重點。

我強烈建立"每日合理價"的概念,這個每天所計算出來的調整數值會是監控價格最重要的依據。

b.重點要放在不太可能發生改變的狀況下。穩定的市場和產業會是你比較好分析的重點,這是我們首先要先能掌控的。

c.著重在大眾市場已較有興趣的證券,這樣如果價格低於價值時會有比較迅速的反應。

d.根據市場的狀況作持股的調整。你必須要有一套你持股的比例,此比例是建構在你自己對市場的分析架構下,簡單的說就是看市場的多空格局來做決定。

 

內含價值所評估的標準並非100%代表市場價格,

市場本身就包含理性因素(價值分析)和情緒(投機者)。

因此,你必須了解到投機者對於投資事業無法獲利的忍受時間,反比於他所擁有的資金,

也因此,價值型投資人所投資的股票多為長期持有,而非短期獲利了結。

這就是巴菲特說的"如果你根本不想長期持有這張股票,你就不應該交易他"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柚子寶說錢 的頭像
    柚子寶說錢

    柚子寶說錢

    柚子寶說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